第三届教学大赛二等奖顾秋蓓授课

24.2分钟 1873次
授课点评

这是一堂优秀的英语课。

本课主题是“Euthanasia”,青年学生很少会考虑生与死的问题。为此,授课教师一开始引用了英国作家William Hazlitt 的一段话,让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迅速进入本课主题。接着播放了一段关于安乐死的录像,点出两个关键词:“murder”和“humane”,这一个热身阶段比较长,花了四分多钟时间,但是有思想深度,引导学生思考两种决然对立的观点。

在这个基础上,授课教师对全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非常细致到位,步步深入,启发思考,不但解释疑难词语,帮助学生排除语言障碍,而且穿插讲解词源、修辞、词语搭配方面的知识,自然而贴切,这些语言铺垫有利于帮助学生吃透文章精神;从示范课前后两次简单的举手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euthanasia”的看法有了变化,说明充分理解了文章意义。语言课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拓展学生对相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运用,授课教师做到了这一点,还善于寓人文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让学生领悟不但要珍惜生命,更要对人充满同情心。

授课教师英语出色,语音、语调准确自然,表达流畅,思维敏捷,上课充满激情,课堂气氛活跃,积极与学生互动。

授课教师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的研读,理解比较准确,能抓住文章要点和难点,只有对教学材料的结构和内容非常熟悉,上课才能做到轻松驾驭,游刃有余。授课教师还具有较好的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理论素养,有很强的课堂设计能力,备课非常认真,不但准备了大量的图像资料,而且教学目标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体现了较高的综合语言教学素养。值得一提的是授课教师准备的演示图片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密切配合教学内容和步骤,起到辅助和强调的作用,一切只为“教有实效、学有实效”,体现了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

作为综合课,要重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不但要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更要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在示范课上,时间有限,不可能各方面都照顾到,好在授课教师已经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与修辞手段就“euthanasia”写下自己的观点,在下节课上进行辩论,这样做很好,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若能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预构成语块的理解与运用,一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道英语。

点评专家:杨惠中教授



顾秋蓓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语音语调上佳,既有幽默感,又有激情和感染力。课堂教学的框架明确,课文的分析条理清楚。导入部分选材精巧,形式多样,如来自William Hazlitt的那句感悟,以及对一些关键词的想象。视频片段选择得很好,非常切题,通过律师的辩论导出了对“安乐死”的两种不同定义。对这些相关背景的讲解也展示了教师广博的知识面。PPT的设计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但是填空部分进程太快,学生没有任何思考和回答的机会。

她定位的课堂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探讨关于“安乐死”的话题; 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语言点; 通过练笔和口语任务训练思辨能力与交流能力。从完成情况来看,对话题的分析基本到位,对课文结构的分析也很清晰。教师对第三项内容虽然有所准备,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只是简单带过,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操练。最后一项任务也预设得较好,布置了课内课外的具体任务。

教师擅长使用“关键词”技巧,如开篇出现了“Death, Suicide, Killing”,随后转换成“Pleasant Death; Assisted Suicide; Mercy Killing”,将话题自然地引入本课的中心话题“Euthanasia”。随后,教师通过找关键形容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在教学的后半程也提醒学生特别注意某些动词。生词和语言点的讲解也比较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顾老师前后两次让学生选择“Do you support the idea of euthanasia?”,有些学生的观点发生了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教师还注意培养学生查词典的习惯,鼓励他们课后搜集资料,从事研究型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教师没有常态化地进行“综合英语”的教学,整个过程有点儿像演讲。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比较少,教师占了主导地位。在学生犹豫的时候,甚至仅仅是短暂的停顿时,教师未能等待他们完成陈述,而是简单地给予一个“Thank you”,随后便匆匆地进入了下一阶段。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也比较笼统和简单,如果能有针对性地给出一些补充,相信能更好地帮助学生。

点评专家:殷企平教授
  • 主讲人:顾秋蓓
  • 时长:24.2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