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琪

选手简介

戴家琪,籍贯浙江舟山,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本科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大三获得“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后保送至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入职以来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上海赛区综合组冠军及特别奖;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奖。

参赛感言

随着比赛结束,生活又倏地回归原档。每每回顾,心头却总会涌起回忆的涟漪。这篇心得,便是以文字形式对半年来的备赛参赛作一小结。出于高校教师的职业习惯,请允许我用两个关键词概括心得,那就是----感恩和憧憬。

先谈感恩。获奖鸣谢似乎有些落于俗套,但总是绕不开的。首先要由衷感谢主办方举办高规格的国家级赛事,为千千万万大学英语教师搭建一个展示教学业务、揭示教学规律的平台。在这个融合了讲台、舞台、擂台的“三位一体”平台上,选手得以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与饱满的教学热情,评委更是以独到的专业视角为吾辈后生指点迷津。然后要感谢本人任教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虽已工作数载,入校岗前培训的内容至今萦绕于耳:对于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如同双足,偏废其一则行之不远;青年教师头两年必须站稳讲台,为今后胜任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当然还要感谢曾经教过的广大学生。面对水平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也高的学生群体,我心怀诚恐,不断鞭策自己与时俱进以充实知识储备并提升教学水平。新形势下的今天,“一边倒”、“满堂灌”的教学单边主义早已与时代脱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中至高无上的知识传播者与课堂主导者。依我看,教学更像一条信息畅通、往来无阻的“双行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获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则在学生的反馈中提炼“愈教愈新”的感悟。

再谈憧憬。这次全国决赛总体而言我发挥欠佳,留下了许多遗憾。由于背负压力过大,在授课环节出现本可避免的低级失误。记得比赛一结束,逢人便低头啜语,“不好意思,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回来的一周时间里,更是终日与自责为伴。但转念一想,也许人生最真实的状态就在于此----有热切的追寻,也有低回的叹息。这次比赛教会我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境倒也坦然。比赛虽告一段落,而无尽的精彩的言说才刚刚开始。我愿化身轻快的羚羊,一路奔跑在追梦的途中……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戴家琪老师的授课主题是“To Lie or Not to Lie, the Doctors' Dilemma”,用音乐导入主题,以启发式伸展观点。教学的重点是阐述“Trust a doctor or not”。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谎言”无处不在,甚至“眼见为实”也不可信,用图片显示“看走眼”的种种现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人人说谎”不等于说谎就好,该教师讲解 White Lies 的内涵是 Well-Intentioned Lies, 医生说谎大多是 well-intentioned, 播放的一段视频证明了医生说谎的无奈。该课文中出现的许多短语和专业词汇都或多或少地在课堂上有所讲解,若能由学生参与训练这些语言点就更好了。可以看出,戴老师精心设计了这堂课的各个环节,使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本课堂上起承转合自然,非常易于接受。该课堂的提问不断,始终围绕主题,师生一问一答,互动频繁,大多是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难度不大。分析课文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主题句”、“结构组合”和“语篇类型”,边讲边提问,趣味横生,简明扼要。教师非常善于运用各种图像讲解课文难点,帮助学生抓住课文主题。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句子,学生口译关键句段,都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尤其是,授课最后教师用 Florence Nightingale 的一句名言“The very first requirement in a hospital is that it should do the sick no harm.”非常巧妙地回应了医生说善意谎言的底线,回答了课文的主题。戴家琪老师英语非常流畅,风趣幽默,言语和教态中充满了对学生的鼓励,很有亲和力。该课的美中不足是,布置的课后写作题与课文主题关联度不够,学生难以从该课堂教学中汲取思维框架和语言关键点完成写作。点评专家:刘法公教授戴家琪选手的授课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课程设计独具匠心,约5分钟的 pre-reading 自然地转到第二部分 while-reading, 最后圆满地以 Memorial Quote 结尾。其授课中每部分的转化十分自然,恰到好处,丝毫不显刻意修饰的痕迹,足以说明授课的起承转合相当到位,合理的教学设计保证了一堂课的自然,流畅和完整。第二个特点是该选手语言功底扎实,无论是最基本的发音,或文字表达,都令人满意。该选手的课堂驾驭能力较强,授课时始终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进行,且具有很好的课堂亲和力,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这些因素使他能较圆满地完成了竞争强劲的授课任务。但是本人认为还有两点值得探讨:首先与许多参赛选手一样,该选手也选用了一段视频,时间大约一分钟。当选用视频材料作 pre-reading 时,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该课程为什么选视频材料而不是音频材料?2. 选用视频材料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还是提高学生的兴趣?3. 选用视频材料的难度如何把握?(本人觉得该选手所选的材料显得偏难)4. 视频中的非语言信息是如何影响学生听力能力的?视频材料是否需要字幕?选用 subtitle 还是 caption? 字幕是如何影响教学效果的?5. 与不含字幕的视频相比,含字幕的视频是否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视频的内容及词汇的学习?还是阻碍了学生对此的理解?6.字幕运用是否考虑到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第二点是有关口语的问题。许多选手在授课时,为了体现“综合”这个理念,都会有口语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或是交际能力。一般的做法是教师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接着教师提问几个学生,最后说 very good, thank you。这样做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该选手也不例外,在临将授课结束时,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 that even a dying patient should be told the truth? 由于时间的问题,他没让学生讨论(实际上他还有1分半钟的时间)。教师要为课堂讨论作出精心的设计:首先要明确每一堂课的目的,要细化目的。其次是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作用,在讨论前,教师是否要给学生一定的 input? 讨论的形式是 controlled, semi-controlled, 还是 free? 学生在讨论时出现语言或内容上的错误,教师又将作何处理?师生如何互动?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上两点应是今后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我想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点评专家:邱东林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参赛者的说课由文本分析、教法介绍和教学过程说明三部分构成,在逐项讲解时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同时,还能够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在面对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时,注意如何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明白其要旨和内涵。参赛者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开展本课教学,并引经据典地说明了如此处理的原因。此外,还计划预设多个话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主旨的看法,从而使语言技能操练和思维能力培养两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参赛者说课的亮点。参赛者说课时大而化之的方法讲得较多,联系课文似不够紧密,尤其是没有举例说明,文本中的疑难之处如何化解,重要语言现象如何解说和操练,使之得以掌握。此外,参赛者对诸如 humanism, privilege, work, world, designate 等单词的发音还不够有把握。从回答问题部分可以看出,参赛者对文章作者林语堂相当了解,知道他除了作家身份之外,还有着广阔的教学背景。但在回答中国人的“end of life”和“Chinese humanism”之间的关系时,未能把问题说得很清楚。点评专家:黄源深教授选手的说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教学分析”(TA)、“教学方法”(TM)、“教学步骤”(TP),总的来说,教学步骤清楚、合理。他能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课程,制定教学目标,安排相关教学活动。选手把说课的重点放在对各教学环节较为详细的说明上,看得出他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课风格比较幽默(如引用“Security guards are the most philosophical.”),课堂气氛活跃。选手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生活的目的意义,无疑是很好的,但将“Why there is no religion in China”视为深层次理解课文的一个“根本问题”(fundamental question),则有点偏离林语堂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回答提问时,选手说:“We cannot describe Taoism as Chinese religion. ”事实上,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这说明英语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英语水平,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提高教学质量。选手的英语语调比较自然,但个别发音不准确,如 privilege,humanism 单词重音有误。点评专家:王守仁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