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蓉

选手简介

刘蓉,200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新疆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2010年获得校级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称号;2011年6月获得新疆师范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二等奖;2011年9月,教学成果“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荣获新疆师范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9月荣获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新疆赛区特等奖。

参赛感言

2012年对我来说是难忘的一年,辛苦忙碌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这一切都源于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2012年3月起,我便奋斗在参赛的道路上,经过院级、省级层层选拔和考验,2012年11月,我终于站在了全国总决赛的讲台上。 这一路走来,挑战、紧张、收获和突破,我都有深刻的体会。比赛的结果只是一阵清风,而这过程中的收获才是一笔永恒的财富。

从教十年的我,一直在钻研教法,力求能够为学生创设愉悦、合作、创新的学习环境。我的教学理念是“学以致用,合作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任务型和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我的课堂中,学习气氛很轻松,而学习任务并不轻松。无论在课上课下,学生都需要以结对或者小组的形式收集、整理、拓展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文字及影像资料,并以剧本改编撰写、课本剧表演、辩论会、电影配音、项目报告会等形式做汇报和展示。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我的课堂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我个人也很满意。但是,这次的大赛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审视和反思。通过观摩参赛选手的教学展示,我发现我的教学中缺乏文化知识的灌输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也对我个人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近半年之久的比赛备战过程中,我逐渐明白“我不是一个人而战,也不是只为一个人而战”。这场艰难的战斗离不开我的领导、同事、家人和学生的支持与帮助。我感谢领导为了让我轻松备战给我的鼓励和关心;感谢同事们在我遇到困难,为教学设计茫然时,齐心协力、加班加点,给予我帮助;感谢我的学生,不厌其烦地与我一次次地操练;感谢两个“小助理”,给予技术支持,为课件制作精益求精;感谢我的父母、爱人和女儿,为了让我全心应战,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是你们让我懂得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这过程中的体会和进步。

我很庆幸能参加这次比赛,它是我十年教学的见证,也将是我教学生涯新的起点。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这是从头至尾设计精良的一节课。教师首先投影出教学目的和教学设计,让学生和听众了解该节课的内容和教学流程,与学生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和教学框架。对每部分的引入都丝丝入扣,环环相依,精彩纷呈,几乎没有废话和不切合目的的话语。在Pre-reading部分,让学生观看一些学生考试作弊的视频,据此引出所学文章里涉及的Duke University发生的事件,这一设计是一大亮点,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当教师要求学生速读第2段找出when、 where、 who、 what等信息时,学生快速给出了回应,不动声色地实现了速读训练。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杜克大学和其honor code,并引出文章标题和主题,为While-reading做足了准备。在While-reading阶段,通过pair work和group work,借助匹配任务,较好地实现了skimming 和scanning技能的训练,也为后面讲述exposition文体作了铺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教师在学生活动时适当地利用音乐来控制时间,是一个明智的作法,既营造了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又较好地把握了课堂时间。在Post-reading阶段,分析了expository essay的文体结构和特点后,借助对文章主题诚信(integrity)的重申,引出现在社会上其他不诚信的问题,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内容向社会现实的延伸,既深化了主题,拓展了语言的运用,又加强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特别是让全体学生起立大声朗读杜克大学的honor code,把课堂气氛推到高潮,对学生有一定的震撼作用。该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适当,课堂组织合理,学生参与充分,很好地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技能的训练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得到有机结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该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素养,扎实的教学技能,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也游刃有余,恰到好处。点评专家:周榕教授刘蓉老师的课是一堂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一开始用很生动的录像来提示课文要讨论的内容,效果很好。该堂课的各类教学活动也很多,在这些活动中,刘老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充分参加讨论。刘老师在学生讨论时能积极地参与,并适时做出指导。刘老师所提供参考网页也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不过,对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了一点,如让同学回答 when、where、who、what 以及“How are the subtitles supported”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文里明摆着,无需讨论也能一眼擒来,这就使讨论的深度受到了影响。如果提的问题不够intellectually challenging,这会影响这些活动的教学效率。有些问题涉及的面很广,如causes leading to cheating。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老师基本没有理会学生回答的多样性,而是根据自己的准备好的思路,简单地总结了之。有些问题并不难回答,但老师在学生进行回答前,抢着给出了太多的提示。有些问题很复杂,需要更深入的讨论,如the problems of academic dishonesty和 possible solutions。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太理会学生的回答,用set them free from the academic pressures作为答案。在现代社会,要将人从压力下解放出来,可能么?老师又总结说:“The best policy is personal integrity”,问题是在各种压力挤压下,在功利主义猖獗的情况下, personal integrity如何得以保证?什么又是personal integrity?能向学生介绍有关的honor code ,并从honor code 引出 ethics test,这很有新意。问题是,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要确保学生理解里面的词语,如compromise等。不然这就成了教学的噱头了。这堂课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那简短的参与、简单的问题显然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如果是为了给学生练习语言的机会,那简短的讨论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时间。老师在回复学生讨论时,应对学生的各种语言表达有所评论,提供一些学生没有掌握的表达式。二,阅读课为什么要提供一个不太长的课文文本,难道仅仅是为了一个话题?阅读课和其他课型如听说课或泛读课有什么区别?如何处理课文中涉及的许多内容、语言等各方面的问题?在这堂课里,课文基本是作为一个简单的信息源,这使课文的作用大打折扣了。其实课文里有许多词语需要解释,有许多问题需要展开,这些问题其实比老师准备的问题更有深度。点评专家:曲卫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