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媛

选手简介

陈媛媛,籍贯湖北宜昌,本科及硕士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曾三次获校级优秀教学奖,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及“优秀本科生导师”称号等。2011年12月获首届全国外语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说课大赛特等奖;2013年5月获“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广东赛区视听说组一等奖;同年7月获外研社“外语教学之星”称号。主持校级科研、教研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级、市厅级项目各一项。

参赛感言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2013年5月至11月,整整半年,这句话在我脑海中无数次重现,体会日久弥深。在学校、学院领导和同事、朋友们的鼓励、关怀和帮助下,我有幸参加了外教社举办的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并幸运地从省赛一路走到决赛和总决赛,从无知到有知再到无知,这一段难忘的经历让我再次懂得人生道路上谦卑与向学的要义。

2006年工作至今,非师范专业出身的我,全凭着一腔热血,秉着师傅带徒弟的想法,将自己平日所学所想全盘托出,而学生们则根据自身喜好,各取所需,各找各路,数年下来,有辅修英语双学位立志毕业当老师的,也有毕业后转攻英语专业出国读研的,更多的是对英语学习目的的转变,除通过四、六级之外,还追求阅读经典、广泛涉猎、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但慢慢地,在经历了“初恋期”、“热恋期”和“蜜月期”之后,我的职业生涯进入了“平淡期”和轻度“倦怠期”。此时,我才猛然发现自己这些年一直都在“吃老本”,长此以往恐怕危险,是到了让自己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教学水平的时候了。

很幸运地,2013年5月的省赛成为我学习的契机。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与无私的帮助,加之自身的学习心态,促使我能够轻装上阵,每一次学院培训我都能从专家们那里学到新的理念和知识,线下的教学法与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又加深了我对教学的理解,数次出外研修学习让我反思和体会到教研相长的乐趣,跟学生演练总能让我找出问题不断改进,与同事聊天也给了我无穷的灵感,在备赛的同时我将这些思路和想法融入正常课堂,学生与我同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如果说省赛的成绩让我对自我更加肯定,无知者无畏的平常心态和边学边赛边进步的状态则是我这一年最大的收获与修为。
在11月的全国决赛备赛中,所有选手提前半个月拿到决赛题目。拿到题目后,连续几天理解视频文本,听取了同事们多种不同的解读之后,画了数份图,做了数份教案,又数次全部推翻重来,然后再次听取同事们特别是视听说课专家老师的意见之后,在决赛前五天终于定下一个本子,决计不再大改,然后是细节的推敲设计和密集的排练。写到这里,我心中又一次涌起无限感激,董金伟院长、陈金诗副院长两位领导对比赛高度重视,其他领导全力支持,我的同事特别是朋友们在赛前一周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完全放下自己的工作、孩子的学习,帮我一次又一次地排练、改进,囿于篇幅恕不能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但感激已全在心底。曾丹老师一路陪同我到上海参赛,付出很多很多……拥有这些可亲可敬的领导和同事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身在这样一个优秀而强大的团队,我想我是真的很幸运!

11月10日至12日的决赛和总决赛无疑使我视野大开,与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佼佼者们交流切磋,见识了高手们精湛的教学设计、绝妙的教学思路和新颖的教学理念之后,我不禁心生佩服,也深感痛快,大学英语教学前路仍然光明!赛后遇到的每一位专家所给的每一句评语都让我细细咀嚼,不断回味。杨治中教授和李力教授在颁奖典礼上所做的细致点评无疑是鞭策我前进的巨大动力,能够亲耳聆听国内外的顶级教授专家们给我们年轻后辈的字字箴言,我深感幸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感谢外教社举办的这一赛事,让我们反思教学,以教促学,以教促研;感谢我的领导、亲爱的同事、可爱的学生和恩师们,感谢我的父母、先生和儿子,你们让这一切变得真实而有意义。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该教师授课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英语基本功扎实,语音语调纯正流畅,教态自然,语言表达准确清晰。2.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合理得当,各项活动之间过渡自然。主题导入生动,能有效调动课堂教学气氛。3. 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与生生互动频繁活跃,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娴熟地展现出启发、提示、转述、总结、引导、辅导、答疑等技能,体现出较高的课堂掌控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4. 教学板书应用自如,字迹端正;多媒体演示稿与教学活动能有机结合,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5. 在问答阶段,能够准确理解专家提出的问题,应答思路明晰,层次清晰,表述清楚、自信且流畅。有几点建议:1. 当采用真实视频资料作为听说训练素材时,在练习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在难易度控制上偏难了些,比如直接采用口语应答形式来检测学生对视频篇章的整体宏观理解。如果先采用笔头练习然后再口头练习,将会起到很好的信息重现作用,为听力技能向口语技能转换做好认知层面上的铺垫。也可以提供些文字素材,帮助和引导学生抓住视频所呈现的信息重点。2. 视频素材仅播放一遍就紧接着展开多项填空和口语应答练习,这在真实课堂教学中会显得输入信息不足,必然会影响到深层次的理解和输出性练习的质量。在对整个视频素材加工处理时,对语言技能学习的目标显示得不够明确,进而在课堂操练过程中,controlled exercises应用有余,而semi-controlled和open-ended exercises则显得不够充分。3. 尽管有词汇训练的练习,但在整个听说训练中,语言的功能和意念重点尚不明显,语言技能训练尚不够充分。如果将视频中语用功能显著的重点句型列举出来,适当强调并引起学生的重视,再辅之多种技能转换练习,能更好地达到语言技能训练和提高的目的。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关注视频信息处理大于关注语言技能训练,这就会使得基于基本信息源的拓展性训练略显不足了。点评专家:李霄翔教授陈媛媛老师成功有效地进行了一次听说课的教学。该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就明确告知学生,通过学习“Africa from the air”这段视频,学生不仅仅要理解这段视频的主要内容,还要重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下面的Teaching objectives所示:Teaching objectivesUnderstand how humans intrude on animals' habitats and how they repair the mistakesPractice predicting (listening)Present ideas with examples (speaking)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这样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对他们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一目了然,而且非常清晰地提出了教师对他们的期望。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教学目标,通过听和看的输入,学生在理解内容时,也同样在关注这段录像所要传递的主旨意义,进而在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能够有的放矢。针对录像内容,陈媛媛老师将这段视频分成了两部分,共设计了两个大问题,针对第一部分的问题是: How do Africa's animals suffer from human intrusion? 通过与三位学生的交流,该教师成功地将这段视频的主题呈现,即The animals are in danger because their natural habitats are losing ground to human development. 值得一提的是该教师在描述主题时,给学生提供了有用的语言表达提示,即losing ground这个短语的使用。第二部分的主要问题是要求学生了解更多的详细信息,如Mala Mala Game Reserve和Katavi National Park这两个公园里动物的生存状态。由于关于这一部分的问题比较具体,学生在观看时有针对性地记录了信息,结果在后面与教师交流时,就较顺畅地将信息复述了出来。另外,教师一边跟学生交流,一边将关键词写在白板上,这样的教学演示也是在提示学生如何在听看时,记录与关键信息相关的关键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陈老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讨论了两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1. How humans have destroyed nature2. How humans can protect the nature后面的教学安排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均设计得有张有弛,很有效果,体现出陈媛媛老师明晰的教学理念以及对该节课教学的精心设计。总而言之,这是一节非常有效地利用影视资料进行教学的听说课。20分钟的课程时间非常有限,故在此授课过程中,尽管教师非常努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思考问题,但是从与学生的交互这个方面来看,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有所加强。点评专家:樊葳葳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陈媛媛老师的说课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明确、合理,重点突出:既有语言知识的讲解,又有技能的操练;既有课堂的内容,又有课外的任务,较圆满地完成了说课任务。她语言流利,口齿清楚,节奏有度,表达准确,听她说课是一种享受。总体而言陈媛媛老师的说课有以下几个亮点:首先,她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知识。她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提到Merrill Swain 的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并把这一理论应用到说课中:课前让学生到图书馆、资料室查有关这个主题(food wastage)的资料(input),学生能在现有的语言知识和要表达的信息之间找到差距(gap),通过课堂学习和操练来弥补这些差距,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陈媛媛老师回答如此准确、全面、深刻,充分说明她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如果再能围绕Swain提出的输出三大功能,尤其是第三功能展开:Noticing function, Hypothesis-testing function and Metalinguistic function,那就完美无缺了。另外她在说课一开始提出过“多元识读教学法”(multiliteracies pedagogy),可惜对此没充分展开。其次,她设计的练习独具匠心。如,让学生第二次观看视频时,要求学生提出解决这个问题(food wastage)其他可行的办法(come up with other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这样做,既围绕着教学内容,又不完全局限于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既要听懂视频的内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就把听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了。Eli Hinkel(2006)曾提及目前的听力教育有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第一是把听力和其他技能相结合,如口语、语法学习、词汇学习等等;第二是把听力和认知及元认知策略结合起来,以促进听力的进步。陈媛媛老师做到了。另外,陈媛媛老师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的方式,也颇有新意:小组成员不固定,这样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so everyone will meet some new group member),也会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兴趣,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不足之处在讨论环节,设计得比较单薄。这也是几乎所有选手的通病,他们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听”方面,而把“说”放在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往往根据“听”的内容来设计“说”的话题。有些选手只花几分钟的时间将“说”一带而过。其实“说”有它自己的体系,有它自己的内容和自己的方法。可以说,现在的“听说”课,实际上是“听力”课。听力课可以开设“听说”课、“听写”课、“听读”课。口语课可以开设“说读”课、“说写”课,等等。所以对大学英语课来说课程建设非常重要,希望陈媛媛老师能在这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点评专家:邱东林教授陈媛媛老师的说课基于一段关于“wasted food”的视听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My understanding of the video”和“Teaching Plan”。陈老师对视频材料的讲解,从内容(content)、结构(structure)、特点(feature)等方面展开。她对材料的理解全面,抓住了本段视频的要点和要义,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优秀的记忆力和总结概括能力;但对结构和特点的讲述较少,只简单提及了个人感受,并未真正触及材料的结构和特点。谈到教学计划时,陈老师提到了目标(Objectives)、重点难点(Focus & difficulties)、方法(Methods)、步骤(Procedure)等内容。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技巧包括:(1)使用图片点明主题:“食物浪费现象严重”,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放录像两遍。第一遍针对细节性问题;第二遍重在听写、复述,目的是口语练习。(3)使用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信息交换(information exchanging)、小组展示(group presentation)、角色扮演(role play)等形式。但在实际讲解中,陈老师并未把教学计划的四个部分清晰得解释出来,有些凌乱,层次感不强。陈老师提到,她布置的作业是一个项目(project),希望学生在课下设计出折页(brochure)、布告(poster)等形式,引起人们对食品浪费现象的关注。但是,这样的项目设计能否体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还值得进一步思考。整体看来,陈老师的语言流利自然,现场表现沉着冷静,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职业素养。不足之处在于:(1)设计的课堂活动有些纷杂,而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看,课堂活动形式并非多多益善。(2)说课过程中提到的comprehensible output、output theory、output-driven model等术语的使用不准确,对相关习得理论的掌握有囫囵吞枣之嫌。(3)对问答环节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不到位,更多涉及宏观思考,并非重点句子的内容层面和语言层面的理解和讲解。点评专家:王俊菊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