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俊玲

选手简介

别俊玲,青岛人,文学硕士,现任教于山东科技大学。曾获校“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08—2014年“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指导学生获2008年全国大中学生英文读后感大赛一等奖,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B类)特等奖。2015年获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山东赛区特等奖。

参赛感言

踏上三尺讲台已有12年,也算是老教师了,对教书却始终怀有新鲜感,每每面对学生都会迸发出最本真的热情与活力:对教学的至诚喜爱便是促使我不断进取的源本动力。然而被学校推举参赛时,仍不免忐忑。虽然教过形形色色的学生,十几年间上过十几门课,但比赛经验却是微乎其微。在不安中胜出分赛区使我感到:关注日常教学,打好专业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就是最好的备赛。能够站到全国比赛的瑰丽舞台,接受专家名师的检阅,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盛事,也给予了我极大的鞭策与鼓励。如今,在大赛落幕之际,回味一路而来的苦与乐。参加比赛对我而言是磨砺,是反思,是迎难而上的坚持,更是突飞猛进的收获。

决赛中,我抽到的授课材料是关于美国禁枪问题的,这一话题本身就盘根错节,多数基础年级学生对此话题甚感陌生,加之文章生词量大,句式结构复杂,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相当的困难。如何将20分钟的课安排得富有逻辑,让学生了解美国社会持枪与禁枪这一僵持不下的争辩,并能开展有效课堂互动,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内容,是我一直在考虑的核心问题。反复修改教案,制作精致的课件展示,备赛虽有两周我却深感时间的紧张。授课和笔试尚可准备,说课则是对选手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无情考验。此次比赛的激烈与精彩就在于全面考查了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质:不仅要有知识,有逻辑,有表达,还要有足够的教学理论支撑、即时的教学设计能力。我在说课环节的表现并不出彩,暴露出教学理论方面的欠缺,对教学设计和细节问题关注不够。而同样是说课,同行的不俗设计和出色表现让我叹服、引我思考:教学设计不应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只有敢于创新,突出自己的特色,才是王道。

大赛也让我近距离接触到耳熟能详的名家,使我感受到了他们非凡的个人魅力。其中,唐力行教授的博学儒雅,为人谦和,对后辈的爱护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细细想来,唐教授的提问没有诘难之心,却处处是启发,尽显学者风范。只是身在火热现场的我,常常急于作答,而每次下场都有跺脚顿悟之感。真真受益良多。

最后,感谢外教社为全国教师提供切磋交流的平台,感谢工作人员的周到细致,尤其是叶青老师的热情与真诚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比赛虽然艰苦,却使我得到前所未有的历练,收获了宝贵的实战经验,面对未来的挑战,我想我会更加从容。教学生涯中能有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的幸运,而切肤体验到自己的不足也让日后的征程愈发明晰。衷心祝愿大赛越办越好,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行成为大赛的受益者!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别俊玲老师英语表达总体来说比较清楚、流畅;同时,她的教态也相当自然。授课开始,她先通过一个有关“枪支管控”的视频作为导入,介绍了本课的主题。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表达对枪支管控的态度。接下来,别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填空练习与学生一起了解课文的内容。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10分钟。然后,别老师挑选了文中几个词进行了简单的讲解,分析了课文的语言特色。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别老师提出了了解课文主题(theme)、了解课文主要论点(major arguments)和学习相关写作技巧(writing techniques)三个教学目标。这几个目标应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包括了主题知识目标和语言目标。课堂活动也基本对应于这几个目标。但是,就课堂的活动来看,通过对这篇课文有关内容的讲解和讨论,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对美国社会的枪支文化以及相关的民主、自由和法律等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尚不能肯定。从整个课堂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情况来看,主要还是教师在根据自己准备好的脚本唱独角戏,学生真正的参与和互动比较少。从上课一开始的导入来看,教师似乎完全希望通过本课来导入新课,但从通过填空练习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安排来看,又似乎是要求学生事先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或者说希望学生预习了课文,否则,仅靠课堂上这样的一种选择性阅读,学生并不能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也很难真正体会老师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分析。教师从status quo, cause, existing claims, author’s refutations, proposition等方面要求学生寻找填空题的答案,并以此来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方面限制了学生自己从整体上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时间和方式,同时,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己的分析能力。而且这个过程比较冗长,单调,花了近一半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容易懈怠。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要求学生填的这些词似乎也缺少一定的依据。在提问环节,当提问专家问这些词究竟是关键词还是学生有困难的词时,选手回答说它们既是关键词又是难点词。这个说法显然未得到专家的认可。在专门的语言点讲解环节,教师选择了curiosity,spectacle和yield to之类的词,而且是从多义词的角度来分析它们,这明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虽然老师把 simile and metaphor也作为本文写作的一个特色来分析,但仅仅提供两个例子,给出了它们的名称,并没有详细分析或相关练习。教师在介绍课文写作特色的环节,提到persuasive argument包括data from authoritative sources, examples of big names, comparison with other countries,并举例进行了说明,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但没有辅以相关的练习,课外作业的要求中也没有相关的学习或操练的要求。在本课结束前5秒钟,别老师才开始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到网上去寻找某些阅读材料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辩论。但这样的布置没有具体的要求,也没有评估的方式,只是泛泛号召,或者是作为一个教学步骤而已,其真正实施的可能性值得怀疑。点评专家:束定芳教授别俊玲老师的授课是围绕“It’s Time to Ban Handguns”这篇课文进行的。她先用一段新闻视频引入课文主题,视频针对性强,能很好发挥导入课文主题的作用。别老师进而提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挖掘课文主题;2)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并梳理作者的论述脉络;3)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纵观授课全过程,我觉得别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语言表述流畅,教态自然亲切,展示了较好的驾驭课堂能力。别老师授课给我印象最深之处是她擅长启发式教学。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别老师都能注意与面前的学生互动,所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具有很好的提示功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甚至在讲解新知识点(如figures of speech和persuasive argument)时,别老师也没有“自拉自唱”,而是耐心地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点,较好地实现了课堂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心”的转变。我有一个问题想和别老师探讨:就课堂教学而言,英语专业的“阅读课”(即传统意义上的“精读课”)与我们常说的“泛读课”究竟该不该有所区别?在我看来,别老师的授课更像是Global Reading或Extensive Reading。我认为英语专业的阅读课要突出一个“精”字。比如,词语讲解时要注意词义的外延和内涵(包括其文化含义)和语用特征,还要提示学生该词语的用法和常见搭配(collocation)方式以及中国学生易误用该词语的情况;讲段落大意时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关键句和难句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先概括出该段落大意,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梳理出通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如今许多老师都把课文的段落大意用PPT形式写出来(别老师也是这样做的),但故意留出几个空格让学生填写关键词(且常常给出该词的首字母)。我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殊不知,学生完全可以在没有弄懂某些句子的情况下做到填空准确。难道给出段落大意就算深入理解课文了?教师要通过分析重点句和难句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段落大意;若不准确,教师可再做修正。总之,英语专业的阅读课应该实施“细读”(Close Reading),大到一个句子或一段文字,小到一个单词,都需仔细审视和赏析,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抓大意”,否则学生无法通过阅读课提升其思辨能力,也难以夯实和提升其语言基本功力。点评专家:秦秀白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本篇阅读材料讲的是全球化和网络化语境下英语的发展和变化,涉及英语的不同变体及其特点等等。从别老师对材料内容的总结和复述情况看,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没有能够抓住关键的几个点来介绍文章的主题思想。别老师首先介绍了她可能的教学对象是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她认为作为老师,针对这样的英语阅读材料应该鼓励他们讨论相关的话题,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别老师提出总共用两小时时间处理该阅读材料,20分钟用于“导入”,通过播放一个有关各种英语变体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英语的多样性,然后用40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边阅读边讨论,再用40分钟的时间分析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和语法现象等,最后是20分钟的讨论和小结。别老师还提出要画一个表格让学生把文中提到的各种英语变体填到表格中去,用转述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内容,并通过辩论“是否需要坚持地道的英语”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她提出准备给学生布置到网上查找有关信息的课后作业。以上这些内容都是用一两句话简要介绍的,没有涉及具体的内容和词汇,也没有提到如何组织学生辩论,如何让学生准备辩论,辩论的具体目的和内容是什么,等等。从别老师的说课内容来看,基本反映了她授课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精读课教学的理念,所提出的课堂活动也基本与授课相同,说明她已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和教学模式。本人觉得,这可能是许多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教无定法,不要每堂课都上成一样,时间久了,学生会厌烦,自己也会厌倦的。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让学生来唱唱主角,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创新才会有进步。点评专家:束定芳教授别俊玲老师的说课从逐段解读“Learn English Online: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Language”这篇课文的要点开始,随之告诉我们她的授课对象是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Speaking and Writing)比较薄弱。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别老师认为她的教学应在提升学生的Language Proficiency, Cultural Awareness和Critical Thinking等方面下功夫。作为说课,这样交代教学背景是非常必要的,值得推崇。就本课文的课堂教学设计而言,别老师没有用PPT列出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但我们从她的表述中能梳理出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别老师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一些英语变体和文化融合(cultural convergence)方面的知识,其教学步骤包括:1)Lead-In(约20分钟;拟用视频文件向学生展示不同口音的英语);2)Global Reading(约40分钟;让学生通过skimming技巧逐段把握课文内容并梳理通篇主题);3)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40分钟;包括难句释义和语言点教学);4) Critical Thinking Activities(约20分钟,主要是围绕英语变体和网上学习等话题组织课堂辩论)。纵观别老师的20分钟说课,我们不难发现别老师具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思路清晰,思维敏捷,教态亲切,较好地完成了说课任务,展示了一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我觉得别老师的说课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在课文理解和主题挖掘方面,没有凸显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language;单纯从语言变体和文化融合角度理解课文恐有失偏颇,或许正是这个缘故,课文中的某些关键句并没有引起别老师的重视,尤其是没有深入透彻地解读最后一段文字,比如“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 means that language online is not a zero-sum game.”这个十分关键的句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别老师在说课中并未触及。另一个不足之处是没有凸显语言点教学,诸如expand, co-mingle, tap into, update, a zero-sum game, flourish, push out, push one’s way into ... 等常用词语的处理。英语专业的阅读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还需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点教学绝对不可忽视。说课时最好列出课文中需要操练的词语和句型,并说出操练方法,切忌把“精读课”讲成“泛读课”。点评专家:秦秀白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