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教学大赛综合组三等奖吴泳授课

23.1分钟 1451次
授课点评

吴泳老师授课的课文是“When an Aging Mom Becomes the Child”。围绕这个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吴老师的备课很充分,对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较到位,准备了丰富的补充教学资源。她教学节奏掌握得很好,充分利用了20分钟的教学时间。她教态自然,具有亲和力,语言比较流畅,显示了她较扎实的语言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清晰。吴老师以一张预测自己在2046年的肖像开始了这堂课,一下就使青年学生意识到关注老年化的问题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引发了学生对于该主题的兴趣与思考,这真是别出心裁的设计。接下来,通过讨论老年人的possible features,预习了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词汇,过渡得很自然。在课文学习阶段,她通过快速阅读介绍了课文的主线与主体结构,并利用True/False和paraphrase的练习形式,逐段学习了课文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用时不多,但考虑到只有20分钟的授课时间,反映了她对于课文内容本身的理解还是重视的。随后的Critical writing,她关注的重点是文章中比喻的用法,使用了一些精心设计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比喻的用法,既有输入,也有输出,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Social awareness包括两项活动,一是听力练习,形式虽然简单,只是spot dictation,但内容偏难,处理得也偏简单,不适合作为听力练习;第二项活动是收看一个CCTV的关于Young people's role的公益动画广告,以引起学生对于家庭责任的反思,具有社会意义,语言简单却意义深刻,是一个主题拓展的很有意义的活动。最后通过五个问题启发学生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作业的布置也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吴泳老师的PPT、图片和录像等辅助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既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例如moth-eaten memory的图片很形象化地解释了词义。

这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比较丰富,但形式却显得比较单一,教学中的互动只是在师生之间,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Pair Work和Group Work,没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清晰地体现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对语言知识的教学偏弱。

点评专家:刘黛琳教授



吴泳老师的授课内容完整,全面:既有语言知识的讲解,又有语言技能的操练;授课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教态自然,语言流畅,语速恰到好处;语音、语调准确。

吴泳老师授课的题目是“When an Aging Mom Becomes the Child”。她的授课有三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lead-in的PPT设计独具匠心。第一张PPT: possible features of elderly people下面出现如下单词和词组:with missing teeth; no memory of recent events; frail; gingerly (carefully); impeccably ?所有这些词或词组都是课文中出现的,她这样做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中。另外用carefully来解释gingerly,这种用同义词来释义生词有两个好处:一是把生词置于一定的环境中,这里就把gingerly与possible features of elderly people结合在一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这个词的意义,而不是脱离语境来学习词汇;另外用carefully来解释gingerly是一种非常好的习得词汇的方法。把这两者(语境、同义)结合起来就会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第二,Text-study设计颇有新义。在这一环节中,吴泳老师设计了true or false练习,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true or false,而是与词汇学习结合起来,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如下所述,她让学生首先回答下面这个statement是错还是对,然后让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替换下划线部分:

During the Depression time, Mom had to move out and give up her bedroom to an elderly relative. (True. had been displaced fromy...by...)
第三,抓住要点。吴泳老师在Language Exploration中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教授metaphor。她首先列举了moth-eaten memory,然后用了Pablo Picasso的一句名言:Art washes away from the soul the dust of everyday life,接着引用了Martin Luther King的一段话,最后让学生用metaphor造句。这种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如何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胜枚举,有的学者甚至调侃:现在研究隐喻的人比学英语的人还多。但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又是认知活动的结果。隐喻概念系统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隐喻可分成词汇隐喻(lexical metaphor)和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吴泳老师在授课时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着重讲述词汇隐喻。希望她在今后的教学中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metaphor competence)进行研究,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美中不足的是吴泳老师在处理Text Study时较为简单,让学生填空比较盲目、随意。阅读的难点和听力的难点是不尽相同的。对听力来说论元名词(argument noun) 和动词尤为重要,这方面可以阅读Gillian Brown(2008)的文章:Selective Listening。

点评专家:邱东林教授
  • 主讲人:吴泳
  • 时长:23.1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