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军

选手简介

覃军,湖北民族大学副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诗歌翻译、歌曲配译。曾在《中国翻译》《民族翻译》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译心、译意、译味》、译著《英文弟子规(三词韵译)》各一部,开设慕课“趣味英语与翻译”,配译多首流行歌曲,多次获省级、校级教学比赛一等奖。

参赛感言

寓教于乐  寓教于新

第九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全国总决赛已经落下帷幕,我获得翻译组总决赛二等奖。回顾参赛历程,收获良多,现谈几点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说,“寓教于乐”,是指教师通过操纵教学中的认知因素来引发学生怀着兴趣快乐地学习。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翻译的技能主要是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乐趣的事情。因此,我在决赛的准备中始终将激发学生的翻译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去听课、去互动、去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学的动力,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二、创新是“金课”的灵魂。教育部今年提出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教学比赛与平时课堂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比赛是一堂精心打造的“金课”。这个“金”就“金”在教师的精心设计,“金”在创新的教学手段。只有创新的手段,才会给专家评委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脱颖而出。

三、技术是优教的手段。当今是一个技术时代,新时代应当有新的教学技术。在教学比赛中,ppt课件的制作就是必备的一种教学技术。课件的设计反映教学的思路。因此,在教学比赛中,不能简单地用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制作课件。必须根据课堂需要,将教学的思路“翻译”成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文字、图形、图表或图片。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抬头率,还可以让课堂深入浅出、让学生一目了然。

四、“金课”是时代的呼唤。从教近十年,我已参加了校级青教赛、“教学之星”大赛、外语微课大赛、教育工会教学大赛等各种赛事。我认为“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是名副其实的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外语教学专项赛事。其实,这就是当下外语教师们的“金课”,是锻炼教师、帮助教师成长的“金课”。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的翻译教师,必须懂得翻译理论,必须掌握教学方法,但首先必须从事翻译实践。翻译理论是课程的基础,对于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翻译实践的评价,具有引导性、支撑性、矫正性作用。教学方法是课程的助力,综合运用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多元教学手段,有助于实现翻译课堂的有效教学。但我个人认为,真正能够让翻译课程持久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是翻译实践。学生翻译能力的习得,最终要表现在翻译实践过程和翻译产品的质量上。教师唯有勤于实践、精于思考,练就一双慧眼,才能善于解剖案例、解剖学生译作、解剖自我思维过程,激发反思,启迪学生翻译思维升华。覃军老师授课的亮点有三。首先就是他自己从事翻译实践,也高度重视翻译实践在翻译课程中的作用。在回答评委老师提问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翻译学习必须在实践中学习这样的观点,也据此补充自己在实际教学中,会在课前、课中、课后设计各种实践环节,颇有“做中学”的味道。实践丰富,老师就不会缺乏好的翻译教学素材,也不会被参考译文困住手脚。在授课视频第16‘52'',他敢于挑战教材译文,给出了自己的译文,并设计为“此处有掌声”,可以说征服了不少在座师生的心。第二个亮点是基于语言学理论,剖析英语长句汉译过程中使用切分法、逆序法的理据,讲解过程中援引了Nida、Newmark、邹申等人的理论论述,让教学实践摆脱了经验总结,具有了良好的理论基石。第三个亮点是教学方法多元,授课生动形象。课程导入环节设置了学生双向对译,切实感悟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的差异。课件制作十分用心,配合理论分析,多次以动画、图形的形式,将抽象的语言现象,用比喻的形式具体化出来,深入浅出。同时,实践主线贯穿课程设计,师生在共同的翻译实践中不断反思、升华翻译认识。这些都是一位优秀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具体表现。如果说要对未来的课程提出建议的话,我感觉是翻译教师要想走得更稳健、更持久,那么就需要升华自己的翻译观和翻译教学观。从这次的教学来看,教师还主要是在理性主义哲学的框架下,借鉴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基于对等假设设计课程。不可否认,在句式处理方面,这样的教学是有一定成效的,但在真实的翻译实践中,还需要教师具有文化翻译观、认知翻译观,考虑翻译的社会情境性,引领学生认识翻译时间、空间、受众、目的、介质等对于翻译的影响,并据此设计过程取向的翻译课程。另外,鉴于翻译专业本科为应用型专业,文本内容应充分关注非文学文本,关注业界对于不同主题类型文本的需求,并与专业领域适当结合。点评专家:贺莺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