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园

选手简介

范园,2018年起任教于岭南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讲师。2019年6月获得第十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广东赛区特等奖,11月获全国总决赛综合课组一等奖。

参赛感言

此次参赛,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在此与大家分享。

6月份获得省冠军那一刻,内心的忐忑大于喜悦,一是觉得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对于教学理论的储备较少;二是刚有孕,担心影响备赛状态。暑假期间,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一些与教学法相关的书籍和论文,最后我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抽到赛题后,我反复阅读了整个单元,最终选择TextA进行授课展示。文章出自作者的一本回忆录,在同事帮助下,我获取了原书的电子版。阅读相关章节和书评后,我找到了授课灵感。待我完成教学设计和PPT制作,学院组织了磨课,院长、系主任及同事们针对我的授课环节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随后,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试课,学生们也和我交流了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比赛过程中,评委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值得身为教师的我们不断思考:教学步骤这样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是否真正锻炼到批判性思维?虽然我在此次比赛的授课环节获得了第一名,但却在说课环节暴露了自己的短板——知识面不够广。正如评委所言,语言课堂中,采取何种形式展现内容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英语课堂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生可以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欣赏西方优秀文化,也应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用所学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范园老师在授课时语言表达流畅,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总体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示范授课前对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交代清楚、完整,从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一直到教学评价,范老师显示了较宽的教学视野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她不仅将语言学习拓展到了课外的自主学习,而且还在形式上兼融线上和线下学习,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知识的辅助输入、转移运用和构建上的多重作用,积极推动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课文的主题意义,培养他们自觉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意识。范老师示范授课中特别注重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思维能力,亮点有:1. 能够很好地聚焦与主题意义关系密切的核心词汇,以这些核心词带出内容的深度理解,并采用不同但适当的教学策略。例如(2' 29''—4' 24''),导入时关注课文的核心词,以学生的认知为先(先引出学生自己对于stereotype的理解,然后提供词典释义作对照),辅以具体的实例(范老师自己两次关于中国人长相的在异国文化中的经历),再加上针对stereotype来源跟学生进行启发式讨论并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实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stereotype这一概念。再比如(15' 40''—19' 14''),在学习另一核心词typical所引出的争议时,范老师在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学生互相讨论、全班分享、教师陈述自己观点和总结这一方法,较好地梳理出了universal和unique、group和individual的辩证关系。另外,范老师通过学习课文,帮助学生逐层剥离内容,也较好地处理了inside和outside 引发的不同视角和认识,从preconception到参与到另一文化中的动态observation,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于课文的主题和启示理解深刻。2.能够很好地处理文本深度理解时的词义理解和信息归纳推理。例如(8' 20''—9' 57''),范老师专门挑出compromise这个一词多义的单词(在授课中也的确证明学生有困难),基于学生熟悉的一个词义,引出课文中不同的情境义,并提供例句让学生练习。再比如(11' 08''—14' 59''),范老师通过跟学生们一起分析课文后半部分中的对话,帮助他们从细节中提取和综合信息,并得出关于文中人物的结论。范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尚可改进的地方有:1.可能由于授课时间有限,课堂话语较多地采用教师发问——学生回答——教师评判或者教师急于给出答案的模式,而不是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或者师生交流。比如,定义stereotype一词时(2' 29''—2' 59''),范老师快速评价("a very professional definition")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回答(如很好的generalized一词和并不正确的someone一词),然后再给出自己准备好的定义。(注:这里的"professional"一词有错,应该用"precise"更贴切。学生把stereotype错误地说成是对于"someone"的看法,应该是"a group of people"或者"a type of person"。)2.课文分段理解时“脚手架”提供得有点多。授课时不仅提供了两部分的主要意思,而且还给提示(tense)让学生分段。所选课文的结构实际上是比较清楚的,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学生预测、重点关注、分段。3.可以适当请学生关注作者的feminist角度。范老师在导入时介绍了课文的出处,却未介绍作者的价值取向,而讨论stereotype似乎脱离不了人们的背景和角度。另外,不仅跟critical thinking有关,而且直接跟break stereotypes有关的一点就是,课文将typical问题化有其可取之处,但范老师忽略了一点:本文作者基于个人经验提出反驳也可能同样存在问题。4.最后一点跟授课中未展示的词汇教学有关:范老师采用同伴教学法,让学生们在课前学习词汇,但是从PPT上显示的学生词汇学习辅助单来看,似乎主要关注的是词性、词义,忽略了对词形变化、同反义词和搭配的适当关注。点评专家:冯豫副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范园老师在说课时基本沿用了她授课时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谈了自己对授课材料China's Chang'e Program: Missions to the Moon的信息抓取、写作能力聚焦以及通过本文学习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这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详尽介绍了中国探索月球的历程,范老师针对文本信息量大这一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将繁杂信息整理成表格的练习,分别列出着陆时间、地点、贡献和遇到的挑战(4' 24''—5' 42'')。这样的信息转换练习应该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理清课文头绪,并有效记住一些跟不同探测器所对应的重要信息。范老师也注意到语言教学的情感教育作用,在谈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时,她计划播放一些中国古人试图飞天的视频并组织课堂讨论(3' 55''—4' 23''),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思考自己能为祖国做点什么贡献,并写作文(6' 31''—7' 47'')。在写作指导方面,范老师觉得可以利用本选文中的学术写作技巧(5' 36''—6' 30''),如表述定义、引用数据支撑观点等。下面是对于范老师说课的一点建议:1.说课的逻辑性要加强。在讲述了自己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之后,针对目标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难点,可以清楚明了地交代自己设想的教学目的以及评价标准。其实,正是由于教学目的这一环节的缺失,范老师在说课时条理不够清晰。比如,作为教学重点来学习的本文的写作技巧跟作为学习评估的课后写作作业之间有什么联系?梳理文本中的信息难道仅仅为了梳理而梳理,只是一个信息转换练习罢了?2.对文本中中国文化元素的解读和处理还要加强。选文中探测器的命名跟中国古代神话有关,其背后的原因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和分析,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学习过程也正好能够体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目标。点评专家:冯豫副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