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星

选手简介

朱晓星,任教于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讲授大学英语、英语语音、英语演讲等公共课程。2019年获第十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山东赛区特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参赛感言

入职一年,羽翼未丰,懵懵懂懂地踏上第十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的旅程,意外闯到最后一关。闯关的过程充满了紧张与疲惫,赛后回到课堂,才发现经过半年的磨砺,已悄然中有蜕变。

蜕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通过反复细致地打磨demo课,对如何备好一堂课有了更深认识。比如之前虽知道一次完整的阅读课应包括引入、结构分析、语言点、批判思考、有效评价、作业等,但很少把各环节都照顾到。此次备赛才发现每个环节存在的背后都有极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当然,课堂流程绝不能一成不变,但我想在处理文本时,不妨先以上述模块为引导全面吃透课文,再在其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变化。

另一个收获来自现场评委的提问。这是赛前最担心的环节,赛后回味起来却成为最想再次经历的部分。梅教授的发问看似针对比赛,实则一箭双雕,精准反映出我日常教学的不足,所以每个提问都成为一个建议或提醒,帮助我看到该从何处改进教学。比如对linguistic enhancement重视不够、对knowledge理解偏狭隘、思想欠缺深度要think deeper等等。如果不是比赛把这些问题及时暴露出来,它们极有可能长期潜伏在我的教学里,最终发展成顽疾。聆听评委对其他选手的提问也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教材和教师都不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世界才是”的理念,极大地开阔了我对教学的认识。

比赛带来的收获还有太多太多,真心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我们搭建这个切磋交流的平台和公平公正竞争的舞台,也感谢备赛过程中领导同事无私的帮助。如果你也有意与“外教社杯”结缘,不要犹豫。What you will receive is beyond expectation!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朱晓星老师的授课从整体来看,教学设计精巧,教学程序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师生互动较好,思想内容突出,教态亲和自然。朱老师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比较合理,特别是对典故、隐喻等修辞手法和共情、乐于助人等情感态度培养的把握比较准确。在20分钟的教学中,朱老师重点关注了课文结构、典故的运用和批判思维练习。她从问题和个人经历开始,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与学生的即兴互动效果不错(4' 30''—5' 15'')。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她从problem-solution essay的框架入手进行剖析,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6' 26''—7' 35'')。朱老师本次讲课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能够激发学生对Giving和Receiving的思辨——除了开头的预热互动,朱老师还在批判思维练习环节组织了围绕"What is the necessity for the rich to comprehend the outside life?""What else can we give to others?"和"Is giving a responsibility or an option?"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很好发挥了外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特点,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表达思想,起到了教书又育人的作用(13' 28''—18' 00'')。最后围绕课文主题布置的作业也很有特色,既是对课上思想碰撞的延续,也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作业形式还兼顾了小组和个人、口头和书面,非常棒!或许因为将较多时间用于主题讨论,朱老师对语言层面的教学关注较少,如果在分析文章结构的时候,能对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及过渡衔接给予点拨,学生收获会更大。比如,在精读课文环节,PPT上显示了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三个It开头的句子(13' 00''—13' 20''),这里可以顺势解释一下排比句的用法,还可以稍微展开一下,讨论篇章中句子之间如何衔接的问题,但朱老师在此只关注了阅读理解,同时有点突兀地提到了Yin and Yang与Give and Receive的关系,略显遗憾。另一建议与提问评委梅德明老师一致,即,老师在对一个主题单元某个内容板块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时,应该对整个单元所有板块的教学材料都有过研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前后贯通,相互借鉴,更有效使用教材。此外,朱老师授课语言表达流利自然,但个别语音不够准确,如agree, through, ten, key等单词中元音的发音不到位。点评专家:张红玲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朱晓星老师在说课环节语言表达清晰流畅,一气呵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素质。具体说来,朱老师从分析学生和课文特点出发,明确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用表格的形式对五次嫦娥探月的细节进行梳理,很有创意。在阐述教学目标时,朱老师仍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入手,并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思维、爱国精神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纳入目标之中,说明她视野开阔,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理解深入。朱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学生课前分小组、分任务准备,课上进行报告,老师给与点评的形式,是典型的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文中提到的嫦娥、玉兔、阿波罗等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朱老师请一组同学专门进行文化探索并在课上交流分享,以增强学生们的跨文化敏感性,这也是值得肯定的。美中不足的是,朱老师的教学目标中较少体现语言学习,而课文作为一篇说明文,包含丰富的与我国探月工程相关的科技知识,这些知识没有纳入教学目标,不太妥当。另外,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朱老师只提到让学生了解嫦娥、玉兔、阿波罗等专有名词的文化背景,没能深挖下去。如果能进一步思考相关问题(如梅德明老师在提问环节提到的“如果嫦娥与阿波罗相遇……”),并通过跨文化对话,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解,岂不是更有意义?点评专家:张红玲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