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教学大赛综合课组一等奖熊菲授课

25.4分钟 15838次

授课点评:

 

熊菲老师的授课文本主题是"Breaking Stereotypes"。该单元包括四个部分:Reading & Digesting, Cultural Exploration, Critical Thinking & Creative Writing, Reading & Reflecting。该教师的授课内容完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等对本单元进行宏观设计;二是选取某一部分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总体上来看,熊菲老师很好地完成了授课任务。教学目标明确,就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培养设计了较为合理的教学任务和步骤。教学安排清晰,教学过程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较活跃。

 

熊菲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导入部分和三个课堂活动。导入部分以展示一张日本妇女的图片开始,让学生回答对日本妇女的印象,该任务难易度适中,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第一个活动(4' 52''—8' 51'')是关于Make an inference。教师列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这些问题的内容涉及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课文理解的重点。教师准确地确定了教学重点,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第二个活动(8' 52''—14' 09'')是关于Identify language features。教师展示了两种文本:一是从课文中选取的几段对话,二是教师自己写的文体比较正式的一个段落(即第一个活动中三个问题的答案)。此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academic English 的语言特征。教师从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一些学术英语的语言特点,讲解清楚、易懂。但是,关于此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几点疑问,值得思考。第一,课文的文体不是典型的正式文体,其中包括多个对话,因此,非正式语体是本课文的特点,建议老师的重点放于此。第二,根据教师的介绍,目标学生应该是学习大学英语的一年级学生,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讲解学术英语的语言特征是否恰当。第三,教师提供的正式语体的段落不是来自原课文,其中有些词汇如assume, presume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生词,所以该活动是否有效?

 

第三个活动(14' 10''—19' 36'')是关于Make connections。该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visualize the concept of stereotype。教师用了柏拉图的Allegory of the Cave,并播放视频,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关于"prisoners" "shadows" "reality of the shadows" "chain"的四个问题。可以看得出,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了此活动,体现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和第二个活动一样,任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待商榷。原因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哲学的内容比较深奥,视频中的语速又较快(尽管有位学生正确回答了所有问题),这些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力,从而影响活动的有效性。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表现从容大方,课程安排灵活多样,教态自然,有一定的亲和力。同时,在回答评委提问时,语言表达清晰,回答切题,具备一位优秀教师的素质。

 

当然,熊菲老师的授课也有一些可以改进之处。比如:在单元整体设计中,不应只是关注课文的处理,还需考虑如何处理课后练习、如何处理Cultural exploration等内容。授课时间的安排上还需更加合理(19' 36''才匆匆开始布置作业)。教师的课堂用语、语言表达还需进一步提高。

 

点评专家:季佩英教授


  • 主讲人:熊菲
  • 时长:25.4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