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教学大赛一等奖冯伟说课

15.3分钟 3569次
说课点评:

说课不同于授课,在为时 10分钟的说课环节,教师要讲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冯伟老师说课的文章标题为 “The real cost of travel”,他说课条理清晰,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好的阐述。

在分析课文环节,教师能根据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在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目标,即: 1)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2)解决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唤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过程。首先是 warming-up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三组,上网查找课文中将要涉及的三个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并派代表做小组汇报;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出文章的主题,即旅游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接下来是 text-understanding环节:教师通过 skimming and scanning等阅读练习和完形填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结构。第三个环节是 language items的学习:通过词汇练习和重点句型操练,让学生了解“一词多意”和“一意多词”的现象,解决语言点和语法结构问题。第四个环节是 productive tasks:通过问题 “What can we do to reduce the impact mass tourism has done upon us and our lives?”,让学生头脑风暴,想出各种方法。最后是课后作业: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结构,写一篇有关“手机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的文章。

从教学设计来看,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采用任务教学法,多次布置教学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教师也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在回答评委提问环节,冯老师对评委的第一个问题理解还不够到位,表述还不够清晰。

点评专家:沈银珍教授


说课环节不比授课,可以反复推敲打磨,慢工出细活,它要求选手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有临场发挥的机敏和急智,所以更能反映出选手的真实水平。冯伟老师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述了他对文章的理解,描述了教学对象、课堂教学目标和具体采用的步骤。就教学设计和说课过程而言,冯伟老师的总体表现不错。完整的设计,从容的表达,机敏的反应,得体的应对,这些都体现了冯老师良好的外语基本功和教师职业素养。但是缺陷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冯老师抓住了课文描述的“三个地点”的污染事实及原因,但是却忽视了作者意欲传达的 message,即mass tourism带来的污染几乎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多高、多远。作者用诗一般的语句作为小标题, end of the earth、top of the world,这些小标题不只是结构平行,而且还意蕴双关; voyage和trash也不只是其字面意义。可惜冯老师面对专家关于小标题的追问和提示,始终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其次,冯老师并没有根据学生阅读选文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有针对性的导读处理,而仍然从 warm-up活动入手,然后生词、句子讲解、课堂活动、家庭作业,有走套路之嫌。至于为了热身而布置的课前任务,更是有点偏题,生生将污染问题变成了旅游景点的选择。课文理解部分的分组活动则继续聚焦污染三地的事实性信息,而为求清净而破坏了清静的思考性主题 “real cost”被冲淡了。

最后,语言点的处理没有结合话题讨论的语用需求,选择相关语域的常用词汇为学生讨论提供脚手架,而是一以贯之地挑选了所谓的疑难词组与句子结构。此举虽无大不妥,但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既定目标和活动设计似乎完全割裂了。

诚然,半小时的准备要求选手拿出一个经得起专家事后推敲点评的教学方案来,实属不易,也不公平。但若平时的教学处理中更多地注重批判性阅读、思维训练和实际语言应用,而不拘泥于生词、语法讲解的既定套路,结果兴许会有所不同。


点评专家:董剑桥教授
  • 主讲人:冯伟
  • 时长:15.3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