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素华

选手简介

姚素华,广东佛山人,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本硕连读。于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执教两年后,现任教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曾获“教学质量优秀奖”,曾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写作比赛获二等奖,曾担任宝洁公司(广州)越洋培训翻译以及多届广交会展会翻译。2017年获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广东赛区特等奖以及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参赛感言

有幸代表广东省参加此次全国性的比赛,实为教学经历上的里程碑。感谢外教社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感谢评委老师们精彩的提问和点评,感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朱东华主任和教研室张彦杰主任的全力支持和用心指导,感谢去年广东参赛选手陈海涛老师以及各位同窗好友的帮助。在此次盛事中,广东赛区还荣获了最佳组织奖,获得了一赛双赢的好成绩。

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我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学知识并掌握学知识的方法,通过英语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一直以来,我都尽己所能地备好课、上好课,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水平、兴趣和目标的教学活动。

在备赛的两个月中,我几乎每天都在为之奋斗,这个过程可谓痛并快乐着。我研读了外语教学网微信公众号的教学风采栏目以及每年外教社出版的大赛相关书籍,分析了往届优秀获奖选手的现场授课和即兴说课,对比赛流程和评委风格进行了了解,积累了大量学习笔记。

在得知进入全国总决赛之后,我便将赛场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虚心请教在去年国赛中荣获二等奖的陈海涛老师。陈老师经验丰富,对我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指导。离国赛还有两周时幵始网上选题,我所抽到的题目是全球PwC主席有关上海作为智慧城市之未来的一篇演讲。文章术语众多,语句复杂,信息量大。现场授课仅有20分钟,如何简洁、清晰地把教学重点完整、连贯地呈现出来是个考验。为此,我先对整篇文章的主线和背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不放过任何一个单词,又与研究生同学和同事们讨论文章内容和教学思路,思学生所想,教学生所需,集思广益,反复推敲。然后进行全文翻译润色,不断修改课件和授课稿。最后,和学生进行教学演练,继续完善教学思路。特此感谢朱主任和张老师,二位在观摩演练之后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在两周的准备过程中,我侧重于全国决赛授课环节的准备,而对总决赛的说课环节有所忽略,因此在说课环节倍感压力,未能像在省赛中那样稳定、自如地发挥,略感遗憾。但人生就是惊喜与遗憾的交织,不是吗?

当前大学英语正面临着重要改革,其重要性被逐渐削弱。我想起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培训中,主讲人问了在场各位老师一个问题:大学英语课堂最终能带给学生什么?有些老师说英语知识,有些老师说考试技巧。我当时的想法是,让学生通过英语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这与主讲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推行一带一路使我们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急迫,再高水平的翻译人员也无法替代专业技术人士去解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这也是我在宝洁公司担任越洋培训翻译中的深刻感受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本节课授的主题是“Shanghai’sfutureasaconnected,smartcity”。姚素华老师以onlineshopping为例,图文并茂地引出新四大发明,并紧扣connectivity和smart两词,直接进入课文主题,简洁明快的导入令人耳目一新。姚老师随即介绍了课文作者所关注的上海热门的四大技术应用,然后,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以三个areas为主线,采用补全句子信息的方式组织课堂问答,推进教学步骤,课授设计颇具匠心。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媒体应用,讲解词汇、新概念时善用图片示例,快速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课文小结环节,利用mindmap对课文内容进行可视化结构处理,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也教会了学生思维方法,是为亮点。布置作业不但具体明了,还推送课件及课外资源,利用二维码了解学生的反馈,意在建立connected、smart课堂,这既是与主题的呼应,也是新技术课堂应用的尝试,值得肯定。有以下两处与姚老师商榷:一是关于练习设计1. 开讲前按段落分组阅读(讨论)的填空设计并不合理。此举似乎只对完成教学步骤“有效”,对学生个体而言则成了“盲人摸象”,割断了课文阅读的文脉逻辑,不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课文,而旦找词填空也不需要讨论。2. 讲解过程中,所有的交互性问答均采用补齐信息的填空,似乎有些机械、单调(浅层次识记),也不利于调动积极思维。如能将课文原句改写后再填关键词,效果会好一些。当然,理想的做法是能交替使用问答、复述、释义、定义等方法。事先应该预案多多,临场则可随机应变。3. 最后的role-play与爷爷的对话练习设计有明显瑕疵,看起来任务真实,场景真实,但是却没有语用真实性。因为交际对象与任务不合:为什么用英语和爷爷交流呢?“祖孙”两人一开口就觉得别扭,不是吗?其次是教材内容把握:1. 三个领域分别是healthyliving(EMR),smartbusiness(Fintech),mobility(socialmedia)。Connectivity是贯通三个应用领域的技术支持,而不是移动应用独享的(第二和第三段均有提及)。所以专家提问问及课文题目可否删减时,并非无解:删掉connected和逗号,更好。2. 二十分钟的课授,出于取舍的考虑,姚老师并没有刻意处理词汇和语法,但是有些涉及金融领域的词汇不加提点,还是会影响课文理解的,如creditsystem,e-transactions,clearingandtax等。3.教学设计既要有艺术地教,更要有意义地学。现有的设计基本是按教师课演的逻辑来安排的,学生在内容方面的疑点、难点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如EMR系统是怎样改善公众健康水平的;Fintech何以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价值链;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与环境监测、降低排放又有什么关系等等。教师需要做些功课,更要调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活他们的思维空间,共同填补内容上的“信息差”。点评专家:董剑桥教授姚素华老师讲授的课文是“Shanghai’s future as a connected, smart city”。她首先以一张学生熟悉的“双11”宣传画引入online shopping这一概念,继而引出现代中 国的新四大发明:online shopping、online payment、high-speed rail、shared bike,以此 导入主题“Shanghai’s future as a connected, smart city”。大约两分钟的导入之后,姚老师介绍了教学目标:掌握文章大意、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及构词法(以-ity为后缀的派 生词)、分析并概括上海是如何成为一座真正的智慧城市的。姚老师用自我陈述的方式介绍了课文中提到的几项现代技术,然后要求学生完 成阅读理解练习(填空题),最后与学生边讨论边对答案,并引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着重讲解了后缀-it的用法,比如mobile — mobility、connect — connectivity等。姚老师的教学设计重点在课文分析。她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课文分析的框架:topic —illustration — example — ending,然后基于这个框架分析了课文的三大部分(分别 介绍improved health、smart business和mobile technology等三大领域),教学方法采用 “问答+填空”。姚老师最后应用思维导图概括了课文的讲解,给予学生很直观的感 受。姚老师的这一环节的教学比较成功: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课文分析的框架)、指导 学生完成学习(互动+训练)、教导学生概括学习(思维导图)。姚老师以角色扮演来结束本课的教学:学生带她的爷爷逛上海,介绍上海生活中 的现代技术的应用,让爷爷打开眼界。角色扮演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有身 临其境的感觉,容易激发学生真实的语言产出。但有点遗憾的是,在本节课中,学生 类似的真实语言产出有点少,大多数时候学生只是在做练习,然后对答案。姚老师的教学特征可以概括为“平实”:首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她对待学生很 “平和”,总是面带微笑,语音、语调也是不急不慢,一点也不做作;其次,她的教学设 计很“平常”,遵循了常规的“导入一讲解(从课文到语言点)一概括一布置作 业”;最后,她的教学组织很“平稳”,设计了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练习,每个教学环 节之间的衔接很自然、顺畅,时间把控得比较合理。“平实”的教学风格有时候会给 人一种“缺乏激情,创新不足”的感觉,所以我的建议是:保持自己的“平实”风格,通 过训练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激情”。也就是说,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让学 生主动参与的、互动性强的训练方式(如角色扮演、仿真任务等),最大化激发学生真 实的语言产出。点评专家:曾用强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在总决赛的说课环节,选手们用的是同一份材料,因此,教学处理很有可比性。和大多数选手一样,姚老师分别从教学对象(who)、教学内容(what)和教学方法(how)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陈述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表达流利自如(但口音稍重),并一如既往地使用了可视化工具(PPT),提纲挈领地展示陈述要点,总体表现中规中矩,颇有看点。但遗憾的是姚老师的陈述并没有跳出竞赛型说课的套路:即使用笼统的元话语和程式化的教学模板,而不是就具体的教学材料(给定),针对特定的学生(假设),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策)。也就是说,用教学的一般性原则和格式化流程替代具体的教学方法(如姚老师呈现的approaches: 1.heuristic-teacher,2.cooperative-students,3.grammatical-language)和教学步骤(1.pre-reading,2.while-reading,3.post-reading)。这样做的好处是保险,以不变应万变,也有话可讲(可事先准备);弊端是缺乏创新,不能切实解决具体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仅止于表面字义,对内容的理解也仅在于事实性信息,而对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借此传递的观点、态度不甚了了。对语篇、语旨的宏观把握更是缺位。文章的最后一句与两个小标题(隐喻双关)是遥相呼应的,同时也是回应文章题目的点睛之笔;第三段较之于第二段甚至是递进的:"from...to…, our trash is everywhere. Despite the fact…, their impact is still felt." 然而,凡此种种,均被老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难怪当提问专家要求对文章小标题进行释义时,姚老师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结果也就不知所云了。我们或可以说半小时的准备不足以出上品,但吃透内容毕竟是教的前提条件。教学套路化的毛病也体现在语篇分析的“主题句”模式上。主题句是针对具体文类而言的,但是这篇材料偏偏不那么适用。老师弃黑体字小标题研读于不顾,想当然地让学生在段落中找主题句,岂不是逼着学生犯糊涂?所以,让老师自己找一下也算不得故意为难,实在也是想给大家提个醒。点评专家:董剑桥教授姚老师的说课是基于标题为“The Real Cost of Travel”的一篇课文,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who,what和how。首先是分析授课的对象(who),其次是授课的内容(what),最后是授课的方法(how)。姚老师的说课思路很清晰,结构很简洁,内容很具体。姚老师设计的授课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新生,具有中等英语水平。这篇课文的内容适合她的学生,因为他们喜欢旅游,但是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却比较难,尤其是一些长句。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的主旨思想和语言点等,其中难点是长句和难句的分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合作、预测以及概括技能。姚老师能够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专业特点,有效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在课文分析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更明确、具体地指出哪些长句是难句。姚老师授课的方法包括:启发式(基于教师的视角)、合作式(基于学生的角度)和语法法(基于语言学习的目标)。启发式教学包括老师提问,启发学生回答问题;合作式包括鼓励学生参与结对讨论,如相互交流旅游经历等。此外,针对高职学生基础不扎实的特点,语法内容采取直接法教学。姚老师对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整体而言,她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授课对象的特点。姚老师的具体教学流程由pre-reading, 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等三个环节组成,采用top-down (title prediction,topic sentence abstraction,whole text summary)的教学组织方式。老师首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旅游污染和代价这一主题。学生先浏览每段的第一句,把握段落大意,基于主题句提炼概要,在阅读过程中划出生词与难句,然后组织小组讨论,概括全文的要义。最后要求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五道选择题),以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决定是否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不足之处:•语言难点的分析与提炼不够具体;•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就一节课而言,内容有点多;•在回答专家的第一个问题时,其回答只是停留在语言表面上,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点评专家:曾用强教授

授课PPT下载